(一)木雕
木雕艺术为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惠州木雕主要有割边铲底浮雕、立体镂空通雕。割边铲底浮雕常见于床、台、椅刻花;立体镂空通雕常见于祠堂、庙宇、古屋的檐雕以及神台,各式酸枝木家具等。
清末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惠州木雕以古屋和礼堂的栋梁雕、檐楣雕以及古式红花雕、神台、祖先牌及菩萨神像为主。承接木雕制品加工的有桥东东江沙的十多家木店,以及水门大街秦镜波开设的“占元”家私油店。1938年后,惠新西街冼吉开跟“占元”家私店师傅秦镜波学艺万而成,善木雕、油漆,人们称其为“雕花开”。冼吉开常以龙、凤、狮子、雄鹰燕子、石榴、莲花等为图案,雕刻各种檐楣、床花、神台花、祖先牌及各式家具。现其家中仍存在有他在世时雕刻的狮子钟座、龙蛙灯座及红床装饰浮雕“双凤牡丹”、“石榴喜鹊”、“麒麟玉树”等木雕制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与冼吉开同辈的师傅还有桥西的陈兰,河南岸的翟少南;淘沙巷的黄池等到,皆以雕床花出名。而神像雕刻主要有东门的钟明,他扎,塑、雕刻兼长,惠州城隍庙及一些伯公庙中的部分神像为其所制。此外,还有香港人陈景云,日本侵占香港时来惠;汕头人李旭,1948年来惠。他们 亦有较高的木雕技艺。
1954年,成立惠州木器社,陈兰、李旭在木器社工作至退休。1958年,成立惠州装饰工程公司,陈景云、翟少南以及秦镜波之子秦兆熊、秦兆辉和陈景云之子陈镜波同一起工作,以雕刻、油漆为主。解放后庙宇多被拆除,连旧俗所兴的花床亦随人们生活习惯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淘汰,但老一辈能工巧匠仍为惠州建设作出了贡献。1960年,荷花亭修建时,洗吉开年近花甲,仍主雕了荷花亭乐器木雕和油漆工作,至离职病逝。1960年至1965年,李旭负责设计生产的仿古樟木箱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销,产品受到香港人士欢迎。1987年,李旭退休,但他仍为惠州建设服务,被聘请参加惠州元妙观修生复工作,为主要技术骨干。由其主雕的神台浮雕、门花雕、栋梁雕、檐楣雕,构图美观,技术水平高,受到香港宗教人士的赞誉。
惠州木雕多以樟木为主要材料,采用镂、刻、铲等工艺手法雕凿而成。有以福寿星、寿童等为图案的礼堂、古屋栋梁雕,名曰“百子千孙、长命富贵”;有以石榴、莲花等图案构成的檐楣雕,名曰:“榴莲贵子”;有以狮子、燕子、翠鸭、龙凤、牡丹等图案组合而成的花广东省雕,名曰“三狮两燕”、“宝鸭穿莲”、“凤穿牡丹”、“双凤朝阳”、“榴莲贵子”等,此外,还有神台祖先牌雕“双龙夺珠”等。这些木雕图案,融形象、装饰、风俗习惯于一炉,反映了人们审美的要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
(二)泥塑
泥塑,为我国民间传统雕塑工艺。惠州民间呢塑主要有建国前流传的神像雕塑、彩塑玩具以及用槁末香胶做成的绸衣公仔人物塑像。
清末民国初,惠州呢塑艺人有东门街的钟明;半径公仔禅;更楼下“何二兴”公仔店的何亚答夫妇。钟明以承接制作呢塑神像和塑制元宵节“摆山灯”的绸衣公仔为主;公子祥以塑制玩具为主的店铺还有中山西路“恒兴”公仔店和一些街头小贩。抗日战争前极为流行的正月十五“摆山灯”习俗,因抗战而停闭。解放后,庙宇神像多被拆除,彩呢塑玩具亦为新兴玩具所代替,民间泥塑艺术在惠州逐渐失传。
惠州城隍庙、无妙观、包公庙、关帝庙、观音庙、华光庙及周围农村宗庙的泥塑神像最高为3米,一般为2—3尺。尤其无妙观神像众多,栩栩如生。城隍庙的千里眼、顺风耳、城隍娘等神像,给人以幽冥、森严的感受。“摆山灯”的绸衣公仔人物一般高8寸,人物众多,神态各异,给人以优美,精巧的艺术感受。惠州彩泥塑玩具主要有泥响哨、“的答”公仔、泥狮子、鸡公、老鼠等,具有观赏与游戏的作用,可吹可玩,深为小孩喜爱。
神像的制作,取本地粘土掺入棉花纤维,捣匀后待泥坯半干湿时塑制。彩塑玩具的制作,取粘泥用铁板条捶烂,用锡模压出形状,阴干后在中段套上细幅纸或扎纸做的风箱和金竹子做的哨子,再用煤油开五彩漆绘成花纹即可。绸衣公仔人物的制作,用槁叶末做成的香胶塑制,贴缝以彩绸做成的衣裳,人物头部及脸部表情要求细致,历史人物特点鲜明,根据内容的需要组合摆设成戏剧式的场面以供人欣赏。
(三)纸扎
纸扎工艺为惠州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纸扎工艺以竹蔑、皱纸、色纸、颜料等为材料,主要扎制民间舞蹈表演道具(龙、狮、凤),花灯(灯笼、走马灯、孔明灯等),祭祀用品(灵屋、纸人、纸马等)。
清末民国初惠州纸扎业颇为兴盛,有纸扎店近10家。东门街有“钟明记”,惠新西街有“风雅斋”、“翰雅斋”、“会云斋”、“吉祥轩”,中山西路有“骆伦华”以及白衍巷的“余瑞春”,法院前的邓流明等。
东门街的钟明擅长扎成龙、扎狮、扎凤等民间舞乐头具;中山南的纸扎艳,后所街的纸扎彭,白衍巷的余瑞春,吉祥轩的谭亚发等,皆以制作喜灯、走马灯、各式彩灯出名;风雅斋的冼国祥,“翰雅斋”的刘仪、“会云斋”李石旺和中山路骆伦华以扎制祭祀用品为主。
解放前,传统的纸扎手艺在许多家庭中也相当普及。惠州旧俗盛行庙醮,醮坛皆由纸扎师傅设计、装饰。每逢中秋节,家家张灯结彩。彩灯纸扎店有售,许多家庭亦会自己制作,晒布场多在中秋节前后燃放孔明灯,多由各家合伙扎制。旧俗所兴的正月十五摆山灯,多为纸扎师傅承制。九月重阳风行放风筝(俗称纸鹞),风筝多由各家自制。惠州娶新娘喜用花轿迎亲,多由技术高明的纸扎师傅装饰。有一种“翠轿”,主要用翠鸟毛羽精镶细缀而成,翠轿制作包扎(纸扎)、塑(雕塑)、镶嵌、编织艺术,有很高的工作水平,1938年末日军入侵惠州时,纸扎店大多数倒闭,有的被烧尽。至1940年后,旧俗逐步恢复,但纸扎业已趋衰落。惠州解放后,旧俗逐步革除,但作为民间的纸扎手艺仍在民间流传,用于节日装饰的花灯以及喜庆场面的舞龙,舞狮、其造型和制作多出自惠州民间艺人手。1959年举行建国10周年庆祝活动,惠州纸扎师傅钟明后代钟良和惠新西街梁欣泉等人,合作赶制了十多个狮头参加庆祝活动。1963年,惠州教职工会组织花灯展览,聘请钟良、冼国祥、梁欣泉等指导,扎制了几十个款式不同的花灯在近秀桥附近展出。“文革”期间,民国纸扎工艺被列为”封、资、修“的东西而几乎敛迹。1975年,市竹器厂工人秦吉安等人制作了“金鱼戏水”走马杰参加省二轻工艺品展览会,造型美观精巧,具有广东特色,被推荐到北京展览。以后民间纸扎艺术又有了复兴。1980年来,每逢中秋,惠州市面上又出现了具有民间特色的四角花灯,莲花灯等纸扎工艺品出售。其中水门大街19号退休女工叶佩珍扎制的莲花灯,很受儿童欢迎。1988年春节,市文化馆设计和制扎了4条造型不同的金龙于中山公园摆设。三中退休老师翟超武亦扎制了具有惠州传统风格的小龙供学生舞乐。1989年,文化馆制作了一个高达4米的巨型走马灯在中山公园内正门摆设。花灯造型独特,饰以彩灯、鲜花,西湖之景于灯内转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拍摄留影,反映了惠州民间传统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
(四)竹编
竹编艺术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惠州竹编工艺品我见于桥东新民街晒布场的竹器手工业以及城郊个体生产者。解放前,晒布场已形成以生产竹器用具为主的专业街,有30多户人家独立经营竹器业。主要产品有竹台、竹椅、竹床、竹萝、竹篷、竹笼、竹扫等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
解放后,1954年成立竹器生产合作社,社址设于新民街。有职工30—40人‘1956年成立了5个竹器社,职工300多人;1965年合并为惠州市竹器厂。1974年,市竹器厂设了竹器工艺厂。自此,从原来以生产生活用具、农具为主发展为生产竹器工艺品。
竹器工艺厂最初由秦吉安、陈伦发、李淑凡、杨杏华等人为骨干,试制工艺新产品。从1976年起大量投入生产,主要产品有竹帆船、竹笔筒、竹香炉、竹花瓶(包括竹制挂壁花瓶)、竹器玩具(孔雀、剑等)以及竹编装饰品。1979年,产品达到110多种,生产工人90多人,产值每月达2—3万元,最高达到4万元。产品均由外贸部门包销出口。
制作竹器工艺品,要选取质地优良的苗竹、黄竹为主要材料,经过浸药杀虫消蛀,再经过车筒、喷漆以及画、贴、刻等装饰工序制成产品。具有造型朴实大方,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如竹帆船造型精巧逼真;笔筒、挂壁花瓶简朴美观;还有竹剑等,也深究为儿童喜爱。有的产品既实用又供欣赏,有一种扇帽,编织得色斑谰,可当扇子,可作帽子,别具一格。
1984年以后,竹器产品销路不断下降,成本不断增加,竹器工艺品生产也随之下马。现只剩下少批量的对外加工项目,主要生产纸鹞骨(做风筝的材料)以出口香港、西欧等地。
(五)镜画
镜画为惠州民间喜爱的工艺美术品之一。惠州镜画主要有水银镜蚀刻、套色印版镜画等玻璃工艺美术制品。
1920年至1940年期间,惠州中山南路、水东东路曾先后开办有私营镜画店,主要加工制作少量的水银镜,蚀刻镜画。店家有“民客”、“利安”、:“华咩阁”、“白云”等。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镜画美术制品越来越为群众所欢迎。1960年末,惠州镜画业重新兴起,1970年进入产销两旺的黄金时代。最初是桥东文化制品厂于1968年底建立画生产分厂,以陈锐、朱畅、裘锐为主要技术骨干研制镜画。1975年正式成立惠州市桥东镜画厂,镜画制作技术已有较大突破,从原来只生产水银镜和简单的图案蚀刻镜画发展为蚀刻套色镜画,画面图案不断创新,品种达30多种。工人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为50人,月产值最高可过3万多元,成为省轻工产业定点厂,为东东流域最大的镜画生产厂家。潮州、揭阳等地同得和厂家曾前来参观和学习蚀刻、套印技术。1986年,桥东镜画产品参加广东省二轻工业产品展览,同量接受外地客户的定货。与此同时,外地镜画产品亦大量流入惠州,镜画市场竞争激烈。1984年来,惠州桥东镜画生行业不断发展,桥东镜画厂被迫大部分停产,只保持小量生产。
镜画制作以玻璃、彩漆、木制框边为主要材料。除制水银镜需要用真空机以外,其余大部分工序靠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蚀刻、着色和套色印刷。桥东镜画画面设计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喜鹊、松、鹤等构成图案。画面清新光洁,“花开富贵”、“大展宏图”、“鹏程万里”、“一帆风顺”、“延年益寿”等产品,色彩鲜艳,色调奔放,具有热烈、大方的风格。主要产品有“龙凤呈祥”、“金玉满堂”、“延年益寿”、“迎客松”、“双喜鹊”等。人们常将其当贺礼馈送,用于厅堂装饰、新婚志喜、新居落成志订、新业开张庆典等场面挂设,深为群众欢迎。
(六)刺绣
惠州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属“粤绣”范畴。传统的刺绣工艺品有香包、花包(即包头)、花鞋、裙面等。解放后以抽纱绣品为主,有台套、枕套、窗帘等日用装饰品。
解放前,惠州妇女很少出门做工,多在家中料理家务,兼做织麻、绣花等手工针线活。桥东花园围、东门街等居民妇女,多以绣花为业。其中,东门街庄屋的绣花伍颇有名气。那时街上常有卖货郎,挑沿街过巷叫“买花线,买花线……”因而,女人们从小就学会绣花手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屈原,妇女、小孩都挂香包。香包的制作非常讲究,绣工精巧,姑娘们喜将亲手制作的香包互相馈关,各显其细巧而精工的手艺。香包用五色粉绸、锦缎等丝织物缝制成桃花形、五角星形、圆形、三角形、心形等各种形状,关用针绣出花纹、图案,以其艳丽、馨香、精致小巧面流行于世。女子出嫁,必穿大红衣裙,着花鞋;有的特地买来花包,送打银店配上珠盘,然后镶珍珠,作为嫁妆珍贵之物。花鞋、花包为家庭妇女制作,街上货郎担、杂货店也有售。惠州温卓卿(开照相馆的老板),其妻子利月梅很会绣花包,并将其绣成的头包成批卖给货郎或杂货店出售。花包有红色、黑色、黑色花包多为上年纪妇女所戴。花包图案多以白头翁、凤凰、牡丹构成,象征长寿富贵的称为“白头富贵”;象征幸福、美好的为“凤穿牡丹”。花包的刺绣构图简朴,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自然,针法多变,纹理分明,按照民间欣赏习惯而富于装饰味。花鞋图案多以牡丹花卉为主,而动物、雀鸟较为少见。
解放后,家庭妇女纷纷摆脱家务缠身的习惯参加了社会各种工作。久而久之,以家庭妇女为主的,分散的民间刺绣业便渐为少见,至“文革”前,惠州妇女戴花包、穿插花鞋习惯以及端午节挂香包习俗亦随之日减少,仅剩少数老年妇女有戴花包的癖好。虽然土生土长的民间刺绣业渐渐萧条,但有组织的,具有海员工地办起工艺抽纱组。1960年,惠州镇二轻工业公司在海员抽纱组基础上发展成立了惠州三八抽纱厂。由此,抽纱工艺代替了昔日民间刺绣。抽纱手艺多为汕头地区妇女熟习,五十年代末传至惠州,渐为惠州人民喜爱。惠州生产的抽纱刺绣品花样繁多,主要有玫瑰、牡丹、梅花、菊花、葡萄等花卉图案,以及鸳鸯、喜鹊、燕子、白头翁等花样,尤其以鸳鸯、牡丹抽绣的枕套等床上用品,深为消费者欢迎。
(七)剪纸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之一,汉、唐时代,即有妇女使用金银箔和帛剪成方胜花鸟巾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逐步发展,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民间装饰艺术。
惠州剪纸,也象国内其他地方的民间传统工艺术一样在民间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惠州剪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刺绣物品上面的图案样式;二是用于婚嫁、祝贺、重大民间节日庆典、庙醮或祭祀场面的剪纸装饰品祭祀品图案;三是剪纸创作。
解放前,惠州妇女多以家庭手工艺为业,其中有以绣花为业的。绣花者先用纸剪成所需图案,再将图案贴在绣物上,然后配以五色线,一针一针地绣出美丽的花样来。因此,大多从事绣花的妇女都有剪花样的基本功。惠州桥西龚屋门楼的梁容娇(已故),年青时以做妇女头饰珍珠柏出名。珍珠柏要配以髻头花才好看,髻头花的制作要先设计好绣花图案,绣花图案便是用剪出的花样。梁容娇之子魏佐浩(现惠州老画家)自幼喜美术,时常帮助其母设计花样。他设计的花样,多取“双凤朝阳”、“牡丹富贵”、“石榴贵子”、“喜上眉梢”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题,使绣出来的髫头花图案造型优美,颜色鲜艳夺目,与珍珠柏一起配戴,熠熠生辉,相映成趣。
剪纸的应用不仅在刺绣装饰方面,更普遍的是用于婚嫁、祝寿、重大民间节日庆典、庙醮或祭祀场面的装饰。如住金带街的黄媛,就以剪:“龙凤呈祥”、“双喜”等装饰品见长。在惠州人的婚礼上,常见到用红纸或金纸剪出来的“双喜”;在寿宴上也常见到剪出来的“寿”字;一年一度的春节,“福”、“寿”、“双喜”等吉祥图案,大都构图朴实简单,字的周围缀以花边,形成 浓郁的地方民间风情特色,如有的将双喜剪成“心”形图案,反映了新郎新娘同心永结,共偕白头的良好愿望。更富于艺术性的,常见于艺术花灯的制作,花灯上的剪纸图案,结合了剪、刻、凿手法,使剪纸艺术更富表现力。如桥东新民街人善制走马灯,走马灯内剪刻而成的人物公仔、飞禽走兽在灯光的照耀下徐徐转动,栩栩如生。还有春节用的门笺(即利是钱),元宵节的花灯、中秋节儿童玩的四角灯笼,以及生儿育女的相灯(生男的要挂宫灯式,生女的要挂莲花灯式等),其制作,离不开剪纸工艺。在庙醮、祭祀场面中,有关剪纸装饰品亦历历可见。
(八)首饰镶嵌
惠州金银首饰的打制及镶嵌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有数百年历史。桥东朱屋墩的丁屋、赖屋等为祖传的金银首饰制作专业户。至1937年抗战前,有10多户人家以打制金银首饰为业,艺人多被金店老板聘为师傅。
清末民国初至1937年抗战前,惠州有金银首饰店近10家。主要有中山东路黄仲驹的“光华”金饰店;中山南路罗培权的“天福华”及黄仲驹的“时昌”金店;水东街有张瑞奎的“张金城”,黄瑞东的“黄惠和”,李石涛的“金山”,曾阙永的“曾荫记”等。当时较出名的师傅有朱屋墩的丁深甫、赖意;横江沥的丘新、丘石两兄弟;学背街的钟南海及水口银塘的严原师徒。丁深甫手艺出众,以制作首饰钢模出名;赖意以善于雕制金印戒指出名;丘新、丘石两兄弟则善于玉镯镶金或以金镶玉;钟南海、严原以镶制玉镯、雕刻金牌出名。
1938年惠州遭日军攻陷后,金融不稳定,金店老板为迎合人们存金不存钱的心理专做金银首饰生意,大发其财,但大多数金饰艺人却是仅维持一日两餐的生活。至惠州解放后,大多数金店改业,金饰师傅有的转行,有的领了临时牌照专营零星来料加工些小首饰;个别人转做小五金。1963年,开始打击单干户,至“文革”时期,金银首饰业成了禁区。1979年实行开放政策后,惠州城区相继出现金银首饰加工业的个体户近10家。多数为朱屋墩丁家后裔,主要有丁吉成的“驹记”,丁耀华的“耀华”,丁德造的“天成”,丁淑浩的“丽成”,丁文的“时光”以及“永新”首饰牌档,以承接金银首饰加工、翻新为主。
惠州金饰艺人通常根据市面流行的款式和客户需要,采用槌打、凿、刻、锉、等工序将金、银加工成各样轻重不同的首饰工艺品。传统品种有金、银“算盘子”戒指,或花纹板方式,桌面(印章)式等。此外,还有金银手链、项链、镶金玉镯、金牌、头饰等。有的人喜欢将桌面戒指刻上姓名作私章使用,既然方便又实用。有一种镶金玉镯,在金面上刻上图案情,比较流行的有“鲤鱼跳龙门”,人们喜用于做寿时穿戴。还有金牌配以项链挂戴的首饰,比较流行的刻有“凤穿牡丹”“宝鸭穿莲”等,金牌又称为“金坠”,多为新婚者选用佩戴。金银头饰主要有金蝶、金钗、金簪等,多为中年妇女佩戴,具有典雅、高贵的特点。
(九)字画装裱
字画装裱为惠州传统民间装饰艺术之一。简称裱画。它包括用宣纸、绢、绫等材料对书法、绘画作品的托裱、装潢,旧书画的去污、揭补等等。惠州人对残旧书画的装裱又称为“苏裱”,为重新装裱,起死回生之意。
惠州于清末民国初至1937年抗日战争以前,字画装裱业已相当兴盛,专门以裱画为业的店铺有6家。桥西桥子头有“苑雅斋”、“绮云阁”,中山北路有“锦云阁”、“缀云阁”,中山南路有“通雅斋”,法院前街+的钟誉成都以裱画为业。惠州裱画出名的师傅有“绮云阁”的王尧甫及其子王连祥,“苑雅斋”的王树,“通雅斋”的黎瑞南、黎炳南兄弟,他们都裱过很多名家字画。1938年末,日军侵占惠州,裱画店多被烧毁,裱画业逐步衰落。解放后,裱画店所剩无几。1966年“文革”时,独存一家裱画店“绮云阁”也被迫停业。1984年,“绮云阁”才再度复业。相传桥子头“绮云阁”一家四代人以裱画为业,技艺精湛,尤以“苏裱”闻名。从王尧甫、王连祥传至王求及其子王伟华,经其装裱的名人字画,数量不少。现当代文化名人秦咢生书法、刘仑国画、启功、谢逢松等人书法,以及惠州当地书画家的字画,多为王求父子装裱。
惠州裱画以传统的工艺著称。装裱时通常用石花菜配以明矾调成浆糊状作粘料,以绫、绢、宣纸等为装饰材料,经过托、染、覆褙、砑磨等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可以说,现在的“绮云阁”裱画店代表了惠州传统的裱画工艺,经其装裱的字画,具有画面平滑整洁,装饰得体,清雅大方,规格讲究,经久耐存的特点,尤其对古旧字画装裱,达到“丝、缕相对,补处莫分”的境地。现在,他们能够装饰的规格和品种共20多种,主要有挂轴、手卷、册页、镜片、横披、屏条、扇面、对联、通景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