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鹅卵石大半都是村民拣的。”望着已经完成修葺的水渠,博罗县罗浮山澜石村麻姑峰村民小组组长蓝月生自豪地介绍。该村民小组通过家风家训教育,让蓝氏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优良民风代代相传。这让该村民小组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匪浅,村民义务拣鹅卵石、清理沟渠,无偿让地……接下来,该村民小组将把蓝氏祠堂建成文化祠堂,传承家族的根文化,让家族文化代代传承。
村民义务拣鹅卵石修葺水渠
日前,记者来到澜石村麻姑峰村民小组,看到村道完成了拓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用鹅卵石修葺的水渠格外引人注目,也特别有乡村气息。水渠里,河水在缓缓流淌。每次看到这条水渠,蓝月生总是很自豪,因为大部分鹅卵石是村民义务到河道拣拾回来的。“由于年久失修,水渠不仅淤泥堆积,还杂草丛生。”蓝月生说,在水渠改造前期,村民主动参与,完成了水渠的清淤和杂草清理。
澜石村是该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重点打造的乡村之一,麻姑峰村民小组的村民积极参与建设。在水渠修葺中,该村民小组决定采用鹅卵石铺设,彰显乡村特色。村民小组理事会成员蓝海庭等5人率先响应号召,到澜石河道上拣拾鹅卵石,村民纷纷加入。目前,水渠的修葺已完工。该村民小组有30多户村民,每次拣拾鹅卵石,均有30人左右。“基本上每家一个代表。”蓝月生自豪地说,鱼塘堤坝和水渠修葺所用的鹅卵石,有一半是村民义务拣拾的。
如今,该村200多米水渠和鱼塘堤坝已经完成了鹅卵石铺砌,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水流也顺畅了,方便了排水和灌溉。
村民主动让地支持拓宽村道
开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遇到道路拓宽,公共设施建设,有时会用到村民的土地。在这一方面,麻姑峰村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蓝月生举例说,村道的拓宽拉直需要用到村民蓝月新的宅基地。这个宅基地是他准备建房子用的。一开始,他不太愿意。在蓝月生的劝说下,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蓝月新最终把地让了出来。同样,蓝国辉等几户村民也将门前的空地让出来,用于拓宽村道。目前,他们门前的村道从3米拓宽至6米左右。
村民蓝水清也是其中一个。村里要在池塘边建条环湖路,供村民散步。道路正好经过蓝水清家的厨房。蓝水清二话没说,就将厨房让了出来,供修路。同时,他还帮村里管理好山上的水闸,一下大雨,他就撑着雨山徒步上山,把水渠的水闸关掉。蓝水清说:“不关掉水闸,山洪水就要全部排到我们的水渠,这样家园就要受灾。我这样做,自己也受益。”
家族祠堂建成文化祠堂
是什么让村民这么支持新农村建设?“好家风、好家训啊!”蓝月生自豪地说,“一直以来,村民都秉承祖训,家风、民风代代相传。”蓝水清告诉记者,村里的族谱是祖先传下来的,里面记载着村史、家族大事以及蓝氏家训等。蓝氏家训有5句话、40个字,主要教导蓝氏族人要忠孝、勤劳、崇德尚贤、尊老爱幼、兄友和睦等。该村家家户户都以这个家训来教育小孩。
为了更好地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该村民小组正在进一步整理家谱、历史、名人故事等,使宗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目前,与该村结对的博仁文化志愿者协会已开始在蓝氏祠堂开展相关讲座,向村民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该村的家族文化。
同时,邀请画家创作壁画讲述蓝姓畲族祖先蓝大将军的英雄故事。把蓝氏家族的历史和家训写在祠堂的墙上,把蓝氏祠堂建成文化祠堂,打造成家族根文化的传承地。
本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邓美英 陈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