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同意将广东省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同意将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批复》指出,惠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批复》要求,广东省及惠州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重视保护城市格局,注重城区环境整治和历史建筑修缮,不得进行任何与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梳理并编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二是进一步开展惠州“一街挑两城”府县双城格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整治;三是保护和发展好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址环境;四是稳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修缮,严格规范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五是进一步加强罗浮山宗教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六是积极推进近现代革命文化和海防军事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展示利用;七是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与利用。
20余年“申名”今朝梦圆
我市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全国第128个全省第8个
市区朝京门。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20余年的等待与期盼,一朝梦圆。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同意将广东省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同意将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1993年惠州首次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申名之路”一走就是20余年。20余年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愿望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成为现实。如今的“冠名之喜”,不仅是国务院对惠州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作出的肯定,更体现了惠州市委、市政府在惠州城市发展中对历史负责和对千年文脉审慎保护延承的历史担当。
秋日阳光下的水东街依旧热闹,走不尽的骑楼长廊,看不尽的惠州风情;西湖依旧钟灵毓秀,午夜梦回,还恍如能见东坡和朝云月下谈诗……古色关不住,惠州的历史,是活着的。保留下的古风古韵,依旧可触可感。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惠州这座有着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古城,将焕发出别样生机。
申报过程体现申报为民申报为城理念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
惠州有“岭南名郡”、“粤东雄郡”等美称,门类众多、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风貌和文化断面,构成了惠州独特的文化生态,传承着历史文脉。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国字号荣誉的追求,惠州多年来从不懈怠。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数次带队考察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他指出,要明确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这一统一目标,坚持利民惠民和以申报为推动工作抓手两个理念。城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而这种精神可以从这些历史古迹、文化文明中汲取,把传承历史文明作为惠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说,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规划、依法保护,投入28.4亿元用于抢救、保护、修缮各类文物古迹和完善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全部实行建档和挂牌保护,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决策层的态度清晰而坚定,“申报为民”、“申报为城”这一理念在申报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0余年执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梦
惠州申名的过程可谓“好事多磨”。
1993年,佛山、肇庆、梅州、东莞和惠州一起申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前3个市和雷州获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惠州仍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2009年,“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申名”工作郑重进入政府工作日程。同年7月惠州又一次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2011年,我市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起冲刺。在2012年5月我市召开的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三城”联创的庄严承诺。
全面梳理并编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进一步开展惠州“一街挑两城”府县双城格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整治;保护和发展好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环境;稳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修缮,严格规范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进一步加强罗浮山宗教文化、苏东坡寓惠文化的保护与展示;积极推进近现代革命文化和海防军事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展示利用;积极开展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历史遗迹的保护、修缮与利用……
一条条落实,一步步完善,惠州努力以一种文化的自觉去看待这座城市,谨记先贤的功德,解读古人的智慧,感悟文化的韵味,延续历史的文脉。这样的一种执着,让惠州突破“申名”瓶颈,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申名成功彰显惠州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城市申名是手段,保护和发展才是目的。在很多直接参与申名工作的惠州人看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更好地把老祖宗遗留的宝贵文化保护好、传承好,这是历史赋予惠州人的光荣使命,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事实上,近年来,惠州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掀起一股依法依规修复修缮历史遗存、文化古迹的大潮。同时,先后制定了宾兴馆保护整治规划、惠州5条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专项规划、惠州明清古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等,出台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惠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水东街等历史街区的修复、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等的逐步推进,使得惠州的古韵味越来越足。
20多年的光景,伴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步步推进,申名在人们的心中越发清晰。它不只是一项政府工作,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早已成为惠州民众共同的文化诉求。
二十余年磨一剑,惠州已经绘就了一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蓝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号,不仅深化了老百姓对惠州城市历史演进的文脉认知,提升了百姓的城市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彰显了惠州在广东、岭南乃至中国文明发展中独特的城市风格、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历史总是由一个个“过去”构成,也总是由一个个“现在”构成。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才是耐看耐读的有名城风范的城市。名城惠州将继续以自身文化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城市的发展。
本报记者龚 妍
相关链接:
惠州为全国第12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国家为了促进地方增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采取申报的办法,命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指“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惠州是全国第12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继广州、潮州、佛山、肇庆、梅州、雷州、中山之后全省第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东江时报》报道
国务院批复同意惠州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后介绍惠州又多了个响当当名号
水东街曾作为联系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主要街道,成为“一街挑两城”的主要轴线。
惠州凭什么入选?
5000年文明史
1400年建城史
昨日上午,中国政府网刊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广东省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文件,正式确认惠州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国家为了促进地方增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采取申报的办法,命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指“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公布了2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梦,惠州的申报过程历时20多年。
据惠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料介绍,惠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素有“粤东重镇”、“岭东雄郡”之誉,历来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军事重镇。惠州历史城区包括西湖、桥西(原惠州府城)和桥东(原归善县城),其发展演变呈“双城”格局,水东街作为联系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主要街道,成为“一街挑两城”和“两城守一街”的主要轴线。
早在1991年,惠州市就被公布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即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起前进号角。2009年,惠州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2012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展开申报工作动员,并在市住建局设立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和组织实施名城申报各项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完成各种申报程序和通过国家专家组现场评估考核,惠州终于成功摘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牌。
罗浮山冲虚古观已有1600多年历史。
惠州有多少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1000处
国务院在《关于同意将广东省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中提到,惠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惠州文物古迹数量众多,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惠州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处,其中古遗址78处,古墓葬61处,古建筑641处,石窟寺及石刻2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7处。目前,全市已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4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此外,已公布的惠州第一批历史建筑202处,这些文物古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人文历史价值。
我市现有北门直街、金带街、水东街、铁炉湖、淡水老城等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惠新街、桃子园、都市巷等3处历史地段,这些街区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岭南传统风貌和格局完整,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惠州的古镇、古村在各县(区)星罗棋布,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秋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平海,有墨园村、周田村、茶园村、旭日村、绳武围村、范和村、皇思扬村等古村落60余处,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3处,广东省传统村落10处,广东省古村落23处。此外,还有功武村古建筑群、田坑古建筑群、陈百万家族建筑群、水坑村古建筑群、官田村王屋古建筑群、新围古建筑群、官田村古建筑群、田心围古建筑群、凤岗村古建筑群、东埔村古建筑群等一大批优秀传统群落。
历史文化街区金带街传统古朴。
延伸阅读
惠州拟地方立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申报,规划先行。近年来,我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保护规划,主要有北门直街、金带街、水东街、铁炉湖和淡水老城等5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平海、秋长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旭日村、功武村、鹤湖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叶挺故居、会龙楼、碧滟楼、田坑古建筑群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专项规划、《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园规划》、《宾兴馆保护整治规划》、《惠州明清古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邓演达故居保护修缮设计方案》等20多项,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论证和审批。目前,惠州正在开展《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惠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规划》、《水门(船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0余项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近年来,我市重点对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工作,提升历史城区及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品质。同时,完成、启动或推进叶挺故居、邓演达故居、冲虚古观、泗洲塔等文物点的保护性修缮,以及银岗古窑场遗址、宾兴馆、东坡祠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设。
我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还高度注重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各类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继制订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惠州市古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惠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管理办法》等多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制度,逐步构建了较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惠州市作为广东省首批获得立法权的城市,首先计划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立法项目。
惠州拥有很多古村落,镇隆崇林世居就是其中之一。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论坛热帖
【书记已回复】咱大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小心脏扑通扑通的
惠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 城市应更加珍惜这份历史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