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节日盛装、头戴七彩斗笠的渔妇们肩担着“龙船”,手拿“船桨”,整齐地划着“龙船”。
东江时报讯 舞龙、舞狮、划龙船、骑纸马、小花童、祭拜……昨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大亚湾霞涌霞新村杨包庙前广场上热闹非常,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吸引了数千渔村村民及海内外游客。杨包庙会朝拜仪式已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也成为大亚湾区特色民俗旅游项目之一。
现场
渔妇划龙船 女童挑花篮
昨日早上8时许,杨包庙前已人声鼎沸,游人攒动。
伴随着一阵锣鼓声和鞭炮声,一个朝拜家族队伍从杨包庙前的气垫拱门下隆重出场了:在一片彩旗的簇拥下,几位老者神情恭敬地手捧“杨包真人”的画像走进广场,两只五彩醒狮紧跟其后。随后,3条彩龙、两只“龙船”以及一队的“骑马”女孩和挑着花篮的小花童也入场了,后面还有十来位身着彩衣、挑着瓜果饼干等祭品的渔妇。
祭拜人员将祭品挑到杨包庙前供奉,然后虔诚地跪拜、上香;舞龙舞狮等表演队伍则留在广场上来一场传统、热闹的表演。
三条彩龙由数十位身着龙队服装的的年轻男子举着,在指挥人员的调度下,“彩龙”绕着广场转起圈来,摆出多钟花样,把龙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两只醒狮则在彩龙外热烈地跳动,似乎与彩龙隔空竞技。
“龙船”是由木架子和彩绸做成,船头写着“风调雨顺”。身穿节日盛装、头戴七彩斗笠的渔妇们,肩担着“龙船”,手拿“船桨”,在领头渔妇的“嗨喝”声带领下,整齐地划着“龙船”,绕着广场欢畅地“游走”。围观的渔民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吆喝起来,祈愿一年里风调雨顺。
“龙船”和彩龙表演的同时,穿着彩服、画着戏装的小姑娘们挑着花篮、“骑”着纸马穿插其中。龙船、彩龙、纸马和花童,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渔民在大海上的生活。
热闹的表演让远道而来参观的游人们兴致倍增,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
一个家族的祭拜和表演结束退场后,另一个家族紧接着又登场。相似的表演内容,却以不同的色彩、声音和动作,带给游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和视觉享受。
上午欢腾的庙会表演告一段落,下午和晚上的大戏又上演,同样吸引满场的观众。庙会结束后,各大家族则团圆、聚餐。
在一位老者指挥下“骑马”的女孩。
传统
霞新村四大家族抽签决定表演顺序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是杨包真人宝诞,这一天大亚湾渔民都会到杨包庙祭拜、表演,每年的形式都差不多。”杨包庙会理事会副会长苏木生告诉东时记者说,杨包庙会的前一天是“请神”,参加朝拜的渔民们需要从周边的妈祖庙、大王爷庙请出妈祖和大王爷两尊神巡游,并供奉到杨包庙,与杨包真人一起看大戏;而庙会当天则是最为热闹的。每年的杨包庙会朝拜仪式活动,霞新村渔民们都会休渔一周闹足7天。
苏木生说,每年的杨包庙会是大亚湾霞涌渔民们最为隆重的节日,热闹赛过年。这一天,全村渔民,港澳同胞,惠东、澳头金门塘渔民都会赶来参加。
苏木生介绍,杨包庙会参加朝拜的主要以霞新村渔民为主。霞新村主要有苏、李两大姓氏,昨日的庙会上,该村共有11个家族先后参加朝拜,其中4个大家族进行了表演。
“这四大家族每年都要抽签决定进场次序,并提前准备好表演节目。表演的内容主要就是舞龙舞狮、龙船等,其他小家族则主要是着盛装、扛彩旗、挑祭品祭拜。”苏木生说,大亚湾澳头金门塘村昨日也有9个村小组的渔民前来祭拜。今年的杨包庙会上,朝拜人员加游客,人数有三四千人。
声音
杨包庙会成大亚湾旅游名片
如今,杨包庙会闻名遐迩,不仅是霞涌渔民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更成为霞涌一张旅游名片,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看。而且在这一天,每个家族的亲朋都会从四面八方回来相聚,这一天也成为当地家人团聚的重要日子。
“热闹赛过年啊,太有意思了!”特地提前一天从深圳赶来的游客黄小姐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说,她听朋友介绍昨日是大亚湾霞涌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心动不已,一大早便来赶庙会了。
苏先生是霞涌霞新村人,但这些年一直在香港做生意,杨包庙会前夕特地回村过节。“这是我们村最传统的节日,我们不管身在何方,这一天一定都会回来参加的。”苏先生说,他希望这个传统节日能一年年、一代代传下去。
据了解,2015年2月,杨包庙会朝拜仪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昨日的杨包庙会,也是大亚湾区旅游局今年“5·19中国旅游日”的开幕节目——民俗文化体验游,该局特在现场设置旅游宣传专区,介绍杨包庙会及霞涌八景,向游客发放大亚湾旅游宣传册,并在现场提供霞涌特色美食如渔村汤圆、糍粑等。
相关链接
杨包庙会起源自光绪年间
杨包庙会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源自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流传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1875年,大亚湾区渔民为杨包真人建庙,朝拜仪式随之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是杨包真人生日,大亚湾区霞涌街道霞新村全村村民、港澳同胞、惠东、澳头金门塘村以及霞涌各村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均盛装打扮;家家户户大办贡品,张灯结彩,锦旗飘扬,诚心朝拜。并在当天于杨包庙面前举行舞龙、舞狮、点炮台、唱学佬戏等活动,以祈得出海平安,善男信女们则在真人面前烧上几炷香,许个心愿。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夫妻,夫姓杨,妻姓包。传说夫妇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时期,这对夫妻曾在现在的大亚湾区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也施法为村民祈福除灾。杨包道法高深,乡民每有疑事求问常能应验,因而闻名远近。杨包故去后(据传二人同时得道),当地居民便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起拜台,安上香炉、奉香求拜。
早在清光绪年间,杨包庙就因霞涌名人黄伯群的诗歌《螺岛钟声》而成为“霞涌八景”之一。杨包庙位于霞涌螺岛东侧,临靠大海,红瓦红墙,文雅雄伟。据载,1875年,当地渔民在现在的霞涌边防派出所所址,建造了一座麻石结构的两进宫殿式大庙。1878年,庙里铸有一口大铜钟,一只大鼓,每晚12点敲108响,钟声宏亮。1966年,大庙毁于“文革”。1986年,当地民间集资,重新择螺岛东侧兴建,也就是今天的规模和朝向。
本版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