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燕文 贺小山 通讯员谢 晟 钱相如)昨日,博罗县被国际养生总会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据悉,博罗县有100岁以上老人81人,人口平均寿命达79岁。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1/10万,超过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标准——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7.5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长寿之乡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国际养生总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焕兰教授说,博罗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境内生态资源优越,拥有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3.18%,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也被评为中国十佳深呼吸小城。
好山好水好空气养育好身体。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该县有80~89岁老人17166人,90~99岁2462人,100岁以上81人,人口平均寿命达79岁,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1/10万。
博罗县申报“世界长寿之乡”以来,国际养生总会高度重视,认真审阅资料,多次组织专家组到博罗实地考察、检测、随访,进行初评和复审,最终认定博罗县符合“世界长寿之乡”标准,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
根据“世界长寿之乡”的评审标准,博罗县3项必达指标,即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1/10万,人口平均寿命达79岁,8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464%,均超过评审标准;同时,10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
“世界长寿之乡”博罗探秘
核心提要
在罗浮山修行的东晋医药学家、道教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理论,认为通过日常调理可达到长寿。在博罗,养生之道代代相传。
罗浮山郁郁葱葱,宜居宜游。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昨日,博罗县正式被国际养生总会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我市首个“世界长寿之乡”。其实,早在1600多年前,当地群众就注重养生了。在罗浮山修行的东晋药物学家、道教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理论,认为通过日常调理可达到长寿。在博罗,养生之道代代相传。
据统计,博罗有户籍人口80万人,现有100岁以上老人81人,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1/10万,百岁老人比例超过了我国长寿之乡的标准———每10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3人,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标准——— 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7.5人。
长生不老不可期,但健康长寿,成为“人瑞”并非遥不可及。在博罗这个长寿之乡的81名“人瑞”中,我们能找到怎样的长寿秘诀?长寿密码究竟在哪?
“世界长寿之乡”牌匾。 本报记者李燕文 摄
走访长寿之乡
人口平均寿命79岁比全国平均寿命高4岁
洗菜、淘米、烧火……日前,记者来到博罗县长宁镇人民路张秀的家中,102岁高龄的他正在准备午饭。老人童颜鹤发,精神不错。
“父亲眼明脑清,行动无碍,只是听力不好。”张秀的儿子张润华说,父亲每天都自己做饭,扫地。你瞧!家里干干净净的,都是他自己收拾的。张润华告诉记者,老人虽然是百岁高龄,但是身子硬朗,很少生病。“一年都没有两次感冒,我的身体还不如他咧!”
穿过几条街,便是另一位百岁老人钟七妹家。老人今年101岁。刚进入她的家门,就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她的大儿子温锦泉说,老人起居生活完全自理,洗衣服、择菜、做饭,样样都行。
博罗县福田镇联和村唐屋村民小组,住着106岁的老人袁胜兰。她是目前村里最长寿的老人。她有些瘦削,但精神状态不错,视力还好,坐在床上能看到客厅时钟的数字,只是听力不太好。103岁之前,她还能自己做饭,饭后散步打牌。3年前摔了一跤后才不能自如行走。
经调查,在博罗县,百岁以上老人基本分布在各镇,其中最多的为柏塘镇、罗阳镇,百岁老人均达11人。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有80~89岁老人17166人,90~99岁2462人,100岁以上81人,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1/10万;人口平均寿命达79岁,比全国人口平均寿命75岁高4岁。
罗浮山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探秘长寿之乡
密码1 环境
好山好水好空气养育好身体
罗浮山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14.5万个/立方厘米,居全省之首。百岁老人张秀的儿子张润华认为,老人的长寿离不开这里的好空气。“山脚下的空气好,就我们这条街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几个。”
记者走访发现,长宁镇及周边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长寿之乡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国际养生总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导刘焕兰教授说,在对博罗进行世界长寿之乡评审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空气、森林、水质和土壤,构建了适合养生的宜居环境。”
好山好水好空气,养育好身体。博罗县申报世界长寿之乡的资料显示:在水源方面,博罗地处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目前,除了自来水外,还有深层地下承压水机井(自涌泉)50多眼,供水能力316万立方米/年,这部分多是开发利用该县的优质矿泉水(山泉水)资源。2013~2015年博罗均有参加广东省饮水卫生监测工作,饮用水达到国家GB/T5749-2006标准。
博罗还被誉为中国十佳深呼吸小城,坐拥罗浮山、象头山等名山,林深树茂,凝烟聚翠,可谓绿染四季、风景如画。全县森林面积225.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3.18%,比世界平均水平31%高出22个百分点。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位居全省前列,罗浮山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最高达14.5万个以上,全省居首。在2014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罗浮山的空气单瓶拍出3万元的高价。
密码2 作息
规律生活运动养生,长期坚持
“有了好的生态环境,还需要自身注意养生,才能长寿。”罗浮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谢泽南说,“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理论,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调理上的,重在有规律地作息和疾病预防。
在走访百岁老人中,记者发现,他们的作息都比较规律。102岁的张秀每天都要出门散步锻炼,每次出门半小时左右,一天2~3次;睡眠饮食也很有规律,晚上8点半睡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起床。101岁的钟七妹晚上6~7点睡觉,早上也是6~7点起床。记者搜索长寿的相关资料时发现,作息规律几乎是铁律。
“要健康长寿,必须全养生。不是单纯从某一方面做,在另外一方面就不注意,要综合起来。”刘焕兰教授说,要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如睡眠养生,要注意早睡,不要熬夜,还要提高睡眠质量。传统中医学认为,晚睡会给身体器官造成损害,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而言,这种损害甚至不可回转。因此,生活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早睡早起。
生命在于运动,提倡运动养生,劳动、运动均可。刘焕兰教授说,勤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防病治病的良药。适当的劳动和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运动也要讲究方法,尽量白天运动,晚上要静,讲究天人合一,和自然合拍。
刘焕兰教授强调,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只有不断坚持才能达到养生效果,才能长寿。
密码3 饮食
多食素少吃荤,饮食有节
记者总结发现,长寿老人都有饮食较清淡等共性。如钟七妹老人每天早上都吃一个鸡蛋,搭配青菜等。正餐则“家里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我每餐就吃一碗饭,喜欢吃米饭、面食和青菜。”钟七妹说,虽然没有忌口,但肉类吃得不多。张秀每餐吃一碗饭两碗菜,很少吃肉。
这些都与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的《极言卷》中开出的“养生之方”不谋而合。如“五味入口,不欲偏多”,“食不过饱”等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项。
刘焕兰教授也认为,但凡长寿之人,大部分都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一般饮食有节,习惯粗茶淡饭,不吸烟、酗酒。
密码4 心态
注重情绪养生,保持阳光心态
养生,心态很重要。传统中医强调,“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即悲哀憔悴可伤身,喜乐过度可伤身。
健康长寿也需注意情绪养生。刘焕兰教授举例说,如果现在你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很快,身体会产生一些负能量。怎样减轻舒缓压力?这需要调和情绪,让心态平和;心态平和了,身体机能也会慢慢调节。
博罗的老中医邹国钧现年94岁,他从小通读中医经典,从45岁开始正式执业,在当地小有名气。谈及养生,邹国钧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态。“心静则病平”,他介绍,想健康长寿,要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知足常乐的态度。这些在钟七妹老人身上得到了体现。每天上午9时左右,钟七妹老人还会到家门前和邻居聊天,一聊就是1个小时。“聊天让我心情愉快,所有的忧愁烦恼都不见了。心情好了身体当然就好。”
长寿之乡未来之路
进一步加大投入弘扬中医药文化
获评世界长寿之乡是一个新起点。该县将紧紧抓住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投入,弘扬中医药文化,着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医药创新基地、国家级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等,最终把博罗打造成国际养生基地。
刘焕兰教授建议,博罗要继续保护好生态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吸取其他长寿之乡的经验和教训,有序开发养生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同时,抓好健康教育,把中医养生科学知识普及到老百姓,进社区、进单位、进企业,让每个人都能提高保健意识,认识养生保健,让每个人都知道养生方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本报记者李燕文 贺小山 通讯员谢 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