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州特产网! 请 [登录] 或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服务热线:0752-6890999

惠城特产馆   博罗特产馆   龙门特产馆   惠东特产馆   惠阳特产馆   大亚湾特产馆   仲恺特产馆

新闻中心

更多 

·特大喜讯:《罗浮山传奇》书籍..
·温馨提示:购买惠州旅游知名特..
·来趟惠州,这些特产别忘了带回..

特产百科

更多 

·东坡会群仙
·惠州竹编
·惠州特产——三栋沙梨
·罗浮春来历
·东江传统风味名菜:“黄金酥丸..
·惠州梅菜
·东江盐焗鸡由来
·险过三门打紫菜
·客家娘酒
·客家擂茶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罗浮养生解密:葛洪成“岭南医药开山始祖”

发布时间:2017-6-26 17:43:11    点击:606次

  罗浮山洗药池的围栏(左)上刻有一些治病古方和酥醪观旁的酿泉(右)等多个景点,一起静静地诉说着罗浮山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和内涵。

  古语云:“医道同源。”说的是中国的道教与医学在对人体生命探究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理论实践的源头上难分彼此。作为我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罗浮山,是“医道同源”的最好佐证。

  罗浮山中医药业历史久远,颇为发达,且罗浮山道士历来有采药行医治病救人的传统。东晋著名道学家、医药学家葛洪隐居于此,在医学、养生、方剂学上留下突出贡献,成为“岭南医药开山始祖”,而罗浮山也因此成为岭南道教第一圣地。

  千百年间,当地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延续着制药布施、救死扶伤、造福百姓的传统。日前,东时记者走访了罗浮山及当地老中医,了解“罗浮医道”。

  方士来岭南采药炼丹

  岭南,在古代包括了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以及越南北部,狭义上的岭南主要指广东。受大陆气候和海洋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岭南天气炎热,降雨多,空气湿度大,有着与中原内陆迥异的气候环境。

  有研究认为,正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岭南开发较晚,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蛮夷荒野,中原人士称岭南为畏途,有“老不入粤”的说法——担心来了就回不去故乡终老了。在他们夹杂想象的夸张描述中,此地暑湿难耐,山林密布,瘴气弥漫,蛇虫霸道,巫术怪俗横行,人的生命健康随时受到威胁。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无数医家筚路蓝缕,入山出海,备尝民间疾苦,护佑一方康寿安宁,遂逐步发展出适合本土的特色医药和养生方法,慢慢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多发疾病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

  秦汉时期,岭南医药不发达,罕有本地医士,但罗浮山这个“草药天堂”仍吸引了不少寻仙访道的方士不远千里地来采药炼丹,传播了一些医药知识。如秦代方士安期生,从山东专程到岭南采药,获得九节菖蒲,相信服之可以长生不老,以及有精通房中术的东郭延年,善练气功的姚俊等等,让罗浮山在那时候已经是闻名中原的岭南养生中心。

  遗憾的是,史料只有这些方士行迹的简要记载,还夹杂不少荒诞不经的传说,更关键是他们没有流传下任何医学专著,因此对地方医药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葛洪把道教和医药文化带到了罗浮山,影响深远。

  葛洪成“岭南医药开山始祖”

  在1600多年前,葛洪来到罗浮山炼丹、制药、修道。与其他方士不同,葛洪在岭南活动时间长达20年,对当地风土病情有着细腻深刻的观察体会,在此地识娶的妻子鲍姑更是医术高超,夫妇皆本着济世为怀的精神在当地行医救人,尤其是两度在罗浮山这一方仙山净土潜心钻研,对《肘后备急方》这部不朽的医药经典的创作有着决定性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肘后备急方》中不乏瘴疠、蛊毒、脚气病等岭南疾患的记录总结与应治方法,对后世岭南医学传承影响深远。葛洪在罗浮山还留下不少医药遗迹及传说,千年来香火奉祀不绝,为岭南百姓所感念,被尊为南粤先贤。

  据记载,葛洪在罗浮山用矿物质炼制丹药,用植物治疗疾病并将炼丹实践中观察到的化学反应,用科学语言记录下来,史称以葛洪为代表的炼丹家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此外,葛洪将养生炼丹所积累的经验撰成《抱朴子》,对早期道教理论进行继承发扬,从此罗浮山成为岭南道教名山。

  有评论认为,葛洪既受惠于罗浮灵气,又泽被岭南苍生,可谓双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开岭南医药史之滥觞的人是葛洪,他无愧于“岭南医药开山始祖”之尊称。

景色优美的罗浮山还是个百草药库。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我命在我不在天”

  日前,博罗县正式被国际养生总会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我市首个“世界长寿之乡”。事实上,罗浮山道教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周边居民也深受葛洪养生文化的影响。葛洪1600多年前就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就载述了10余种养生方法,如行气、导引、吐纳、房中、辟谷、服饵等,并且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手段及方药。从此,养生之道在博罗代代相传。

  在罗浮山期间,葛洪初步建立起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以“玄”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并由此创建了岭南道教教派,成为中国道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道教兴盛时期的到来。

  长生不老是道教的终极追求,但“百病不愈,安得长生”?所以健康是长生的前提。由此,就有了“医道同源”的说法。要保持健康,必重养生。在这方面,葛洪极力宣扬“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生命质量,提出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极深的重要原则,其中最有统领性的就是“内外交养”,即所谓“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葛洪已经融入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岭南中医药文化传统中,与罗浮山固有的草药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岭南罗浮山医药养生文化圈。

《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抗疟记载。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翻拍

  助力屠呦呦获诺奖

  提到罗浮山“医道”,葛洪最主要医药著作《肘后救卒方》至今仍备受关注。历史上该书称谓繁多,最通行名字是《肘后备急方》。“肘后”,意思是指此书可以随身携带,以便医生在抢救急症病人时,或一般患者仓促遇疾不能就医时能及时参考应用,“救卒”之义为救治突发之病,“备急”指防备危急情况。

  据悉,该书所列的疾病,涵盖了传染病、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和虫毒伤等门类,详论病证,略述病源,因证取方,所列方药都是民间“率多易得之药”、“田舍试验之法”,它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不朽经典,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急救手册,更是“葛洪将中原医学理论与所收集的岭南医药特色相结合之作”。

  特别是,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肘后备急方》又有着一番特殊的意义。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从中发现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从而令她找治疗疟疾的灵感。目前,青蒿素已被屠呦呦成功提炼出有效抗疟成分,并荣获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

 博罗老中医邹国钧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持看诊。

  行医50年 94岁老中医仍坚持看诊

  中医起源于民间,其根也在民间。千百年来,中医文化在罗浮山当地乃至惠州薪火相传。日前,博罗的老中医邹国钧在罗浮山景区接受了《东江时报》等媒体的采访,他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

  半路出家继承父业

  邹国钧现年94岁,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大学生,学习金融。但他从小向中医师父亲学习中医学知识,通读中医经典,从45岁起开始正式执业,在当地小有名气,目前仍然为患者治病。“父亲是纯中医全科医生,我在家跟他学。”邹国钧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家传承家业,开始为村民治病。

  半路出家继承父业后,邹国钧潜心行医50多年,他把病情分类总结,通过不同患情和用药情况,在一些常见的难治病上寻找突破。为此,他撰写了一些治病指南,供后人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邹国钧还带出了一批出色的中医师,有的曾担任当地中医院院长。

年逾九旬的邹国钧,开方写字仍苍劲有力。

  专治慢性奇难病

  “吃了12剂药后,脚都比较有力了,有点见效就坚持治疗,每个星期都换一次药方。”博罗公庄一位患者叶先生称,其在外地生活时检查出患有肺结核,服用西药后认为效果不好,就回当地找到了邹国钧,服用148剂中药后已经恢复正常,不管在当地还是省里的医院,检查结果均称健康。

  “像普通感冒这类一吃药就能解决的患者,不用找我来医,我现在都是医一些慢性的奇难病。”邹国钧称,西医所言的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和脑血管堵塞等,西医的医治方法都是缓解,没办法根治。但是,中医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进行调理,另一个是可以根治。

  值得关注的是,邹国钧特别注重中医的脉诊,自学研究了《脉经》,对脉诊研究很深入很透彻。“看患者脉跳动情况、力量大小、紧密程度,就可以分得出哪个部位受病。”邹国钧称。

  博罗县中医医院原院长张优天认为,邹国钧对中医研究有独特一套,每开一个处方都有依据,诊断也很准。

  强调“医者父母心”

  从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写的自序可以看出,葛洪十分体谅民众疾苦,所集方药皆着眼于贫苦百姓,本着简、便、廉、验的准则,凡篱边道旁信手可采而不花钱或少花钱且有效的药物皆可应急。本着这种便民惠民的宏愿,他勤勉实践,博采众方,大胆创新,展现出一位有道医者的伟大精神。

  在邹国钧身上,医技和医德同样发亮。“以前生活苦,给人看病没什么报酬,外地来的病人随他出手给多少,对本地的病人很多都是义务看病。”邹国钧称。据他徒弟介绍,邹国钧开处方时,药效相同的中药他挑便宜的开,遇到贫穷病人看病不收诊费。

  “爷爷常教导我们医者父母心。”邹国钧孙子在当地也成为一名中医,他说长辈在家经常分享治病经过,特别强调要善待患者。

  德技双全,邹国钧名气也越来越大。当地村民介绍,患者口口相传,近年来找邹国钧的人越来越多,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邹国钧今年捐献出家传书籍——《临症指南》,支持博罗中医文化建设。该县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本集合了邹国钧祖辈临床实践经验的宝贵书籍,对该县的中医药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给即将在罗浮山举行的全国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一份珍贵礼物。

 罗浮山澜石村部分村道的中医药文化墙绘,成为乡村游的一道新风景。

  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建议提升罗浮山旅游内涵

  食疗养生需包装推广

  东江时报讯 记者谭琳 惠州即将举行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暨中医药博览会,罗浮山借此契机如何利用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旅游,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日前,惠州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了东时记者的采访,谈了一些建议:建议罗浮山及周边可以用好中医药文化与资源,打好“养生”和“文化”牌,进一步提升罗浮山旅游的内涵。

  现状

  环罗浮山旅游产业带现雏形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不但自然景色优美,高温、多雨、土层厚等条件,更是让罗浮山演变成了亚热带上的一个天然植物园。其中,金耳环、青蒿、金线莲、石斛等药用植物就有12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堪称中药圣山、百草药库。

  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前的罗浮山旅游发展就是围绕罗浮山来做文章,但是现在罗浮山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都起来了,罗浮山周边有新的景点,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环罗浮山旅游发展初见雏形。

  在市旅游局日前公布的“惠州中医文化与养生旅游线路推荐”中,东时记者看到,以罗浮山为主的“罗浮药谷养生游”线路中,除罗浮山现有的景点外,周边的平安山生态旅游风景区、五矿·哈施塔特旅游小镇、怡情谷温泉度假村、博罗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等周边景点也被规划进线路。令游客在体验罗浮山历史文化、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之余,也能体验周边景点不一样的风情,还丰富了旅游产品结构。

  建议1

  打好食疗和温泉“养生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如何打好历史文化资源这张牌,成为当下罗浮山最为关注的问题。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罗浮山应当抓住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契机,深挖中医药文化,营造出养生文化。该负责人说,罗浮山周边很多餐馆做的汤是放了当地的中药材,比如铁皮石斛、过江龙等,这些都是食疗养生的“养生汤”。但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可以作为特色推荐给游客。另外,还有罗浮山特色的养生酒,也是不错的药酒,这些“食疗养生”应当有适当的包装和推广。

  同时,罗浮山的温泉养生也是历史悠久。博罗县长宁镇澜石村上屋村就有温泉水。该负责人说,现在罗浮山也开发有温泉景区,可以有“泡药汤”的项目,延续中医药养生文化。

  另外,他也建议,在罗浮山多种植观赏性的中草药,配上文字说明牌,让游客能认识到罗浮山底蕴丰富的“洞天药市”。

  建议2

  深挖赏梅文化和红色文化

  据了解,罗浮山下的梅花分布很广,有石湾的“梅花故地”;有冲虚观的“梅花山”;有酥醪观的“罗素月梅花岭”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咏梅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表达了对罗浮梅花品格的赞颂;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在画作《罗浮觅句图》中题诗:“风寒冬深无梦来,相寻曾记那年栽;定是罗浮旧蜨仙,万千如雪向我开”。

  “自隋唐起,罗浮山一直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赏花地,在全国来说都是很著名的赏梅基地,直到现在罗浮山周边很多村子仍叫梅花村。”该负责人说,“如果能够将赏梅基地重新打造起来,也可以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了解罗浮山的文化。”

  另外,罗浮山还有红色文化,深入东江纵队的历史,也能打造出红色旅游景点。而周边的少数民族畲族,也有其特色而言。另外,罗浮山的泉水、漂亮的瀑布、日出、云海都是非常好的景观。“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一步步实现。”该负责人说。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上一篇:探秘"世界长寿之乡":好山、好水、.. ·下一篇:罗浮养生解密:处处洞天奇景 朱明..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Copyright 2014 - 2020 惠州特产网 (huizhoutechan.com)--罗浮山三件宝南国特产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1446号-4

订购咨询:

售后服务:

查询订单: